2009/03/30

社大運動的意義建構~共筆網誌緣起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越發覺得「真實」(reality)的面貌是複雜而多變的,也正由於這種自覺,對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似乎已經無法像年少寫日記一樣,可以輕易提筆寫就,常常碰到的狀況是欲言又止,甚至到了一種說什麼都不恰當、以致於無話可說的地步。

就某個層面而言,所謂的「真實」,只不過是已然實現的可能性,照理說該是毫不含糊的「死」東西;但情況卻總非如此,在不同的詮釋脈絡或權力組態底下,已經實現的「真實」,通常會有多重的、模稜的、持續發展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義指涉。

在苗栗社大這個以「厚植公民社會,落實在地關懷,永續終身學習」為辦學目標的社區學習/社區參與機構裡頭,已然發生的、正在發生的一切究竟是怎樣的「真實」歷程?這是一個可以用社大運動使命--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來框定一切意義的社會實踐場域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因為儘管我們始終努力以公共性、進步性、在地性的核心價值來引導我們的辦學與行動,但毫無疑問的,「真實」總是會有料想不到的意義發展,對於不同的學員、教師、工作伙伴、社區民眾、協力團體、或者官方單位而言,不可能會有同一的理解與評價,這是一個複合的、動態的意義建構過程,裡頭還牽涉了複雜的認知落差與詮釋角力。

因此,即便我們真誠用心地踐履這些辦學的核心價值,但我們並不天真地以為「真實」就是如此。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經引用一句猶太諺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藉此討論小說的價值與趣味,說明行動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而「真實」也總會有人們思想之外的意義衍生。就社大運動的意義建構而言,這句有趣的警語似也提醒著我們,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各種「意義出軌」的可能性。

人類就像蜘蛛,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裡頭。苗栗社大的工作伙伴各有職掌,每天都在繁瑣的日常事務以及高懸的價值目標兩者所繃起的巨大張力之間,一起編織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生活意義。這個共筆網誌正是希望從工作伙伴們的日常生活或例行工作出發,以一種不簡化、不教條化的方式,多元地、異質地呈現社大運動工作者「自以為真實」的「意義建構」。

說到底,「真實」的意義從來不曾、也不可能定於一尊~它不是標本,它是萬花筒,它是變形蟲。社大運動十年來所建構的意義空間,想來也不例外。


(文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